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28全球领先橡塑高科技展 - CHINAPLAS落户深圳
- 03/26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金华春光橡塑科
- 03/25“CHINAPLAS国际橡塑展”首次移师深圳,222家东莞
- 03/062020年全国法援机构办理农民工法援案件48万余件
- 03/06边境检查站女警的24小时
灵晕消逝与辩证意象的生成以本雅明技术观念为
“灵晕”(Aura)是本雅明在20世纪20—30年代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虽然这一概念早就存在于德语文化之中,但它成为明确的美学概念,始于本雅明。本雅明在写作中几以“自明”态度来使用“灵晕”,随文赋义,未曾作过明确界定。这无疑给翻译和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①而且,随着本雅明的政治立场愈发亲近无产阶级,思想基调逐渐由犹太神学转向辩证唯物主义,他谈论“灵晕”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转变: 从惋惜灵晕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世界的消逝,转变为批判灵晕的幻象特质,寻求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能动力量。同时,他的美学主导概念也从“灵晕”变为“辩证意象”(dialectical images)。“辩证意象”是本雅明未竟“拱廊研究计划”的枢纽概念(Ross106)。当然,本雅明的主观转变有其现实动因。就此而言,虽有不少研究有所触及,给本研究提供了诸多启发,但亦存在一些问题: 一则未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阐明“灵晕”的美学内涵;二则过于“实在地”理解了“技术”概念。如此,既有研究在分析“新技术”导致的“灵晕”消逝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如下问题: 一则无法讲清“新技术”在哪些环节破坏了灵晕,使之趋于消逝;②二则未能从整体上阐明本雅明美学的核心概念从“灵晕”向“辩证意象”转换的逻辑;三则未有效阐明本雅明推崇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原因、“功能转换”布莱希特美学的内在逻辑、其技术观念与他的早期语言哲学的深层关联等。鉴于此,本文拟首先综合本雅明的相关论述,概述灵晕的基本内涵、结构样态及发生条件,继而以“技术”为核心讨论灵晕消逝的动因,最后简要分析“辩证意象”的审美内涵、政治意味及生成逻辑。③本文的用意是以“技术”为切口,从整体上把握本雅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的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线索,以及这种转变与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的关联。通过这种讨论,或可窥见本雅明一生美学思想的关联性或言整体性,而非如詹姆逊那样将本雅明的思想视为一种“平行而不连续的”“讽喻思想”——虽然“讽喻”(allegory)是本雅明毕生关注的重要论题(詹姆逊50)。
一、 复制技术打破了“美的表象”
从语源而言,“Aura”源于希腊文“”,本意为“微风”等,喻指“气味,事件多变的过程”等。在本雅明笔下,这一概念一则明显带有语源痕迹,另则结合了更多艺术经验和个体体验,内涵丰富,难以限定。为展开后续论题,笔者只能勉为其难,简要概括本雅明赋予此概念的几种“描述性定义”。可以说,“灵晕”具有主客两方面的“现实性”: 既是客观可感的“现象”,亦是切身的主观“体验”(波默22)。就客观方面而言,它指向视觉可见的萦绕特定事物的由光线构成的光环(Strahlenkreis)(Benjamin, SW1218),④宗教画作中神、天使、圣人等形象头部的光圈(方维规139),照片因底版曝光不足萦绕在人物肖像后部的晕圈(本雅明,《三论》23)。不过,灵晕主要是一种主观体验,既关涉宗教神秘体验、神圣语境,亦指向日常的无意识感知(Benjamin, SW2548)——如“神秘征兆”(Benjamin, SW1483)、“氛围”(Benjamin,SW1377)——处身自然中的物我两忘之境(本雅明,《三论》28),以及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因声望而获得的“魅力光环”(本雅明,《巴黎》232—34)等。据此,可大概区分出两种灵晕形态:“历史灵晕”,指向主体感知现实或美的艺术品的方式;“自然灵晕”,指向特定的事物散发的可感光圈,如早期肖像摄影中的人物背后的晕圈(Vassiliou160)。在审美活动中,灵晕是主客互动的“介质”(本雅明,《三论》23),指向审美对象身处的社会和历史的关联语境、主体在“此时此地”感知到的萦绕特定审美对象的独特氛围、借主体的凝神观照而引发的“迷醉”(Rausch/trance)状态等(Vassiliou160)。粗略而言,此“介质”是主体切己的非概念性直觉体验,在无间流动中形成的圆融感知。
虽然本雅明在讨论大麻引发的“迷醉”体验时指出,无论美丑,任何事物都可能产生灵晕,但是从他此后的相关论述看并非如此(Benjamin,SW2327-28)。一般而言,灵晕的发生需要如下主客观要件: 就客体而言,要在物质材料上具有唯一性,处身独特的关联语境;就主体而言,要在心理层面调动与无意识密切相关的、由“非自主记忆”积淀而成的绵延经验;就主客关系层面而言,主体既在物质空间上无法真正亲近、拥有对象,又在心理距离上与之具有“本质性的远”。具体到审美领域,灵晕的发生还有赖于: 从审美对象的角度而言,要求艺术作品的内在构造具有融贯性,各要素的关联具有有机性,外在表象(Schein)层面具有整一性,要有“美的表象”,不能是纯然赤裸之物;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而言,需要主体凝神专注,在无意识状态下,持续沉浸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构境之中;从主客关系角度而言,需要主体与客体的内在交流与融合。在上述条件中,最为关键者是观看主体与观看对象之间有着“本质性的远”,即主客间有着不可克服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此距离是主客融合、膜拜意识、客体回视、想象力和感受力等要素得以发生和运作的前提。
文章来源:《橡塑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sjsyzb.cn/qikandaodu/2021/0331/554.html
上一篇:后现代或现在作为终末的时间
下一篇:技术时代的死亡书写从宇宙墓碑到再生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