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08“跨界”油气勘探装备橡塑制品 川环科技:汽
- 06/29杭州高新: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关于杭州高
- 06/232021苏州国际橡塑展《展馆场地租赁服务合同》正
- 06/22为什么建议使用橡塑保温材料?
- 06/13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就“数字边贸”和疫情防控
慕课在军校士官岗位任职教育的应用以某型装备
一、士官岗位任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士官岗位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近年来,随着新型装备的不断涌现和重大演习任务的逐年增多,部队士官技术岗位骨干人才短缺情况加剧。另外士官技术岗位人才每年退伍的比例远高于新分配的预选士官,导致装备技能岗位操作号手不能有效衔接。因此,近些年,院校作为士官岗位任职培养的供给侧,越来越重视对士官岗位任职教育的培养。
(二)士官岗位技术人才培训形式单一
士官岗位任职教育存在诸多特点:学习班次多、专业多、周期短、学员知识需求不统一、学员学历层级差距大,很多单位的装备技能专业的学习仅仅是走过场,有效开展学习任务的方法、形式单一,教学方式大部分是传统的讲授为主,还有少数的讲座,并不能满足当下官兵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吸引官兵学习的兴趣,多数官兵存在的与自己相关专业的知识匮乏问题并没有实质解决。
(三)只懂操作,不懂原理
“训后即用、快速上手”成为新时期基层部队对院校士官人才培养的新需求[1]。另外,士官学员排斥装备原理理论学习、擅长动手实践地教学模式导致大部分学员培训结束后出现“只懂操作,不懂原理”的弊端,为后续装备使用中难以解决的维护及故障问题造成了后患。所以,院校对士官人才提出了新的定位“懂原理、会操作、善维修”。
二、慕课引入装备专业课程的意义
(一)促进官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士官学员文化学历普遍不高,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针对学员特点选择慕课教学方式更具有适用性,因为其不同于传统讲授的教学方法,在地点、时间上具有灵活性,可以给官兵提供多样化选择,官兵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性、积极性和热情。尤其是装备工作原理的讲授,采用慕课方式、通过视频、动画更能提高广大士官学员的学习兴趣,同时,比传统讲授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另外,慕课是以知识点为单位,以士官学员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意在为部队兵解惑,尤其在初始阶段引入问题引导学员思考官,吸引学员关注度从而使得学员快速掌握知识。装备技能专业知识实践性要求高,注重官兵重复实操训练,采取慕课学习更能满足实操需求,有利于对知识准确把握以及部队官兵的装备技能专业水平的提升。
推进慕课建设促进官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形成、保持和提高部队官兵战斗技能、指挥素养和履行岗位日常工作职责的重要手段。通过慕课资源应用,使部队官兵掌握相应专业技术等级的理论知识,具备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的技能,熟悉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等。
(二)利于军事院校教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对于军事院校教员来讲,装备结构原理与使用维护专业慕课的开发难度虽然较大,需要基层部队装备实操的配合,但整个制作过程也是个教员技能提高的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教员把传统的专业课梳理成多个具体的知识点,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另外,慕课一旦制作成功,就不需要针对此知识点反复教学,节省时间。同时,既能减少教员自己的负担,又能给部队广大官兵带来学习资源的共享机会,突破时间、地域等限制,有效地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三)利于拓展军事院校教育工作的途径
由于慕课时间短,所以官兵通常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学习。慕课设计中通过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让官兵了解装备结构原理与使用维护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故障案例分析,使得官兵了解装备发生故障后具体处理的流程;通过装备操作演示,让官兵更好的掌握装备操作动作、口令,通过视频观看效果更直观,更容易获得广大官兵的欢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军事院校教育工作的途径。
三、推进慕课资源建设与应用
(一)精心对慕课进行教学设计
慕课内容独立、课时较短,但完整的教学设计仍然是必要的。首先要在掌握官兵的知识需求、学习目的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尤其是士官学员相对薄弱的环节、官兵切实需要解决的难题,应在把握课程教学标准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装备的工作原理应该适当精简,将教学模式上由传统式的学科式向专题式转变,将专业课程教材中的装备操作、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及处理等具体操作流程进行合理分类、每一个专题的选取都要对应学员将来从事的岗位技能需求。同时,战斗操作专题部分着力突出操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真实装备战场情景,“一步一动”形式,利用形象的动画演示出来,更有利于学员掌握装备操作要领,例如;如何解决装备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把故障处理的流程录制成视频。使官兵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还可布置课外作业、拓展知识范围、提高官兵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
文章来源:《橡塑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sjsyzb.cn/qikandaodu/2021/070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