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08“跨界”油气勘探装备橡塑制品 川环科技:汽
- 06/29杭州高新: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关于杭州高
- 06/232021苏州国际橡塑展《展馆场地租赁服务合同》正
- 06/22为什么建议使用橡塑保温材料?
- 06/13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就“数字边贸”和疫情防控
聚焦价值创造的装备维修管理体系建设
0 引言
在多变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各军种改革逐步深入,“训战一体”要求装备随时处于备训、备战状态,装备极限条件下使用逐步成为常态。为确保装备的高完好率与作战效能,落实装备“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力生成标准,装备维修工作必须精确、及时、高效。同时,为顺应军工电子行业发展趋势,实现从装备“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型,装备维修工作需找准装备作战效能军事价值、维修保障产业经济价值两个发力点,从“任务完成型”向“任务效益型”转变。本文聚焦装备维修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两个价值创造点,针对雷达装备维修现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用户需求的问题,建立了装备维修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军兵种维保与返修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任务形势,保证装备战备率,以更小代价为用户提供更优服务。
1 装备维修管理体系建设的提出
1.1 雷达装备维修现状分析
雷达装备是现代战场上探测敌我综合信息的关键装备[1],其种类和型号规格繁杂,按使用领域分,有地面产品、舰载产品、机载产品、星载产品;按产品大小分,有超大型装备、大型装备、小型装备、极小型装备[2]。且雷达产品组成结构复杂,装备维修涉及的可更换单元达数十万量级,覆盖专业多,时间跨度大,质量追溯要求高,是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复杂度产品。随着军队大修厂的改革落地,原本承担多型装备维修的军修厂已不再承担或大幅缩减维修业务,雷达装备的维修保障业务重新划归研制生产单位,导致研产单位装备维修量级大、维修难度高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事后维修及临时抢修的维修保障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用户战斗力快速形成需求,急需优化装备维修任务组织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3]。
1.2 维修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为确保装备“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充分发挥装备效能,以“实现装备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力生成”为目标,按照“优化组织方式,高效发挥资源合力;推进维修工程,持续提升维修效率;强化数据管理,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的建设思路,构建装备维修管理体系,从组织模式优化、流程制度完善、数字平台支撑、人才梯队建设、创新文化形成等方面归纳总结维修过程管理重点及实施方法,聚焦军工电子装备完好率、装备战备率、备品备件精准度与装备效能发挥,不断提升产品保证能力[4],装备维修管理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 装备维修管理体系建设的做法
2.1 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统筹组建维修业务专项组织与管理团队。根据维修业务的任务刚性、涉及面广特点,在装备生产制造任务组织模式基础上,整合企业各部门资源,组建专职、稳定维修团队,明确机关、维修责任主体、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责任分工与工作职责,协同开展维修过程的开箱、维修、返工、验收等专项管理工作,以专职组织力量避免由于其他任务冲突导致的维修工作滞后,为维修工作高效协同推进奠定组织基础。
图1 装备维修管理体系建设框架
二是优化组织模式,建设单元级返修件标准化独立维修单元。基于维修测试线思想,开展独立维修单元建设,通过建立通用维修工位,提升维修工作的主导能力;针对专业化、多品种任务交织情况,按照各领域产品工艺流程特征,开展柔性化手段改进,形成维修线集中化、流水化管理,提升维修效率。
三是深化产业联盟,建设整机级大修的强耦合环形大修架构。基于“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管理思路,建立以维修责任主体单位为核心、各外协厂家为成员的环形大修组织,成员选择结合竞价、计划检查、质量监督等方式进行,通过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联动供方等级调整,提升大修工作成效。
四是前置保障部署,对外推行重点领域属地化服务保障模式。聚合军地双方资源,推进军地合作站点建设,建立与部队用户稳定、高效的沟通保障渠道,行使信息收集中心与技术服务中心的“双中心”职能,完成装备各类保障策划及实施、信息收集分析及评估、装备技术与战法研究及交流,实现靠前保障、快速响应,提高保障效费比,满足部队即时作战需求。
2.2 规范流程制度建设
一是风险识别,构建分层分级需求识别机制。针对现场维修任务,根据任务重要度、紧急度、困难度进行分类,基于前期历史数据分析,明确任务执行的优先级及紧迫性。针对返所维修任务,围绕任务关重程度、数量占比、用户备件情况等维度,制定需求识别风险矩阵,精准定位匹配,按A、B、C三类分层级管理用户急件、关重件与一般件。
文章来源:《橡塑技术与装备》 网址: http://www.xsjsyzb.cn/qikandaodu/2021/0708/701.html
上一篇:论煤专和与非煤专产品的平衡出产
下一篇:新型武器装备技术保障的思考